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。当前,正是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忙碌时节。
农业稳产增产、“米袋子”“菜篮子”拎得好,科技是关键。如何打通科技成果应用的“最后一公里”?科研人员有哪些新做法和感悟?记者日前在田野一线进行了采访。
(相关资料图)
科技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
金黄的油菜花田、郁郁葱葱的树木、白墙黛瓦的房屋……春日的江浙地区,大地的“调色盘”色彩丰富。
在浙江省诸暨市山下湖镇益飞家庭农场,水稻育秧正抓紧进行。通过恒温、增氧的办法浸种,采取叠盘暗出苗育秧方式,大大提升了效率。
在一间“暗房”出苗室,家庭农场负责人黄益飞说:“温度保持28摄氏度至30摄氏度、湿度95%以上,稻种48小时就能出苗,发芽率95%以上,苗又齐又壮、适合机插,既缩短育秧时间,还提高了移栽质量,节约种子约30%。”
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科研人员推广的这种方式,得到当地农户普遍应用;培育的“中早39”“中组53”等优良品种,明显提升了产量和品质。
这些变化是水稻产业专家团服务一线的缩影。
据水稻产业专家团副团长罗炬介绍,中国农科院协同院内外科研机构和农技推广部门,组建产业专家团,在全国18省份、五大稻区建立专家站,采取“专家团—专家站—地方农业部门—涉农实体”服务模式,由育种、栽培与土肥、植保、农机、加工和产业经济等领域120多名专家,把科研成果推广到生产一线。
近年来,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中国农科院组织科技小分队深入生产一线,开展大规模应急性科技支撑稳产保供专项行动,并组建小麦产业专家团,探索建立科技支撑的常态化机制。
2022年中国农科院千余人次专家,在20余个省份、300余个县区开展科技指导服务,在主产区统筹部署油菜、蔬菜、茶叶、畜禽等20个产业项目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;2023年1月,成立水稻、玉米、大豆、油菜、蔬菜产业专家团,建立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新机制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方母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21 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