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企业 > >> 内容页

去银行存钱 迷迷糊糊“被保险”

2023-02-14 05:04:29 来源:长沙晚报
分享到:

去银行存钱 迷迷糊糊“被保险”(辣味3·15)

长沙晚报2月13日讯(全媒体记者 范宏欢)“原本想去银行存个定期,却迷迷糊糊买了份保险!”在大多数保守投资者的心目中,去银行存定期是最好的理财方式之一,相比活期储蓄能拿到更多利息收入,相比大额存单起存门槛低。然而近期市民方女士的遭遇,让她对银行的服务少了几分信任。为何存单变成了保单?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。

去银行存款,却买回一份保险


【资料图】

近日,方女士来到长沙一家商业银行网点办理存款业务。她原计划是想将年前发的3万元年终奖存一年定期,到年底再取出来用于过年开销。没想到在银行大厅经理的诱导下,存款却变成了中国人寿的一款保险产品。

“理财经理给我介绍,现在银行存款利率太低,有一款封闭期5年的理财产品,利率3.5%,5年后就能灵活取用,不取的话,钱可以一直在里面生利息。”在听到产品的利率后,方女士不由得动了心,还没有完全了解清楚这款理财的具体内容,便办理了一款名为“国寿乐盈一生终身寿险(尊享版)”的保险产品。

记者注意到,根据合同规定,自第二个保单年度起,主合同各保单年度的当年度基本保险金额,在上一保单年度的当年度基本保险金额的基础上递增3.5%,然而前提每年必须存3万元,存够5年,且不是随时可以取。

同样有过类似经历的还有家住长沙望城区的蒋大妈。三年前,她也曾在银行购买过一款每年存2万,一共存5年的保险产品。直到最近急需用钱,才发现自己的钱还要存两年才能取。尽管她在银行多次强调自己是来存钱的,不是买保险的,银行工作人员却解释称:“在银行买保险就是存钱,这个保险只有我们银行有权限代理,这就跟存钱是一样的。”

复利3.5%?长期持有才能保值增值

理财经理推荐的所谓理财,实际上是一款名为增额终身寿险的保险,不少消费者对这类产品并不熟悉。虽然增额终身寿险早已有之,但一直并未成为保险市场的主流产品。近年来,在长期利率下行、资管新规落地、理财产品打破刚兑之下,增额终身寿险在保值增值方面的优势逐渐被市场发掘。

记者了解到,根据监管部门的规定,商业银行有权经营保险代理业务。因此,客户在银行网点确实可以购买到保险产品。不过,号称3.5%的复利,增额终身寿险真的能达到吗?风险又如何呢?

中国精算师协会指出,在销售端,营销人员往往会将“增额终身寿险复利3.5%”作为宣传重点,类比理财产品,忽略其保障功能。但这里的3.5%并不是投资收益率,而是保额增长率。在保险费等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,每年保额递增的终身寿险,其首年保额较低,会远低于每年保额不变的终身寿险。

“最近这类产品确实比较火,我们行有同事刚刚成交了一份100多万元的增额终身寿险保单,风险低、利率还可以,但保险是中长期规划,不是短期理财,还是得长期拿着才行。”长沙某国有银行客户经理说道。

此外,虽然产品基本形态是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终身寿险,却被很多公司解读为资产类的险种,通过退掉现金价值,可以部分领取,存在长险短做的风险。而不少中老年人由于缺乏相应知识,常常会被诱导购买到不符合心理预期的产品。

记者手记

银行勿 “透支”客户信任

近年来,各家银行大力扩展中间业务收入,代理保险业务的手续费成了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。在采访中记者发现,投诉这种被“忽悠”、被保险问题的市民不在少数。部分银行营销人员为获得较高的保险产品销售佣金,在推荐保险产品时有意无意强调“高分红”“高利率”或是“有保险功能的理财产品”,导致很多市民尤其是中老年人心甘情愿把手中的现金拿来投保,不知不觉就陷入了保险营销的陷阱里。

保险再好,也需要实打实,而不是靠忽悠人推销保险。客户把财富托付给银行,是出于对银行的信任,倘若通过糊弄式营销来忽悠客户,倘若一味“透支”客户对银行的信任,最终糊弄的一定是自己。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南方母婴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21   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